時間:2021-01-26 16:26來源:
作者:瀏覽量:1621
最近,社區團購這個當前最火熱的零售創新業態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爭議。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,大多數爭議都集中在搶奪菜販生意上。
01
目前,中國的蔬菜供應體系最早起源于“菜籃子工程”。
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。一期工程主要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、蛋、奶、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、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,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。
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經達到2080個,城鄉集貿市場已達8.3萬個,其中農副產品專業市場8220個。
主要有三大特點:加大基地建設;向區域化、規模化、設施化和高檔化發展;城鄉攜手共建“菜籃子工程。比如我們現在熟悉的山東壽光蔬菜供應北京、山東臨沂蔬菜供應上海和南京的格局,就是在那時建立起來的。
供求形勢已經從長期短缺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、豐年有余。
一項重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保證農產品消費安全的"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"由農業部組織實施。
隨著"三綠工程"的實施,全國"菜籃子"衛生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進一步加強,筑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線,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場。
“菜籃子工程”距今已有30年余年,它不僅讓中國人均蔬菜占有量成為世界第一,還推動形成了以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,連接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的穩定的“菜籃子”市場體系。
02
事實上,批發商并不總是直接將生鮮批發到距離最近的批發市場,而是先將生鮮產品運往知名度高、吞吐量大、銷售更快的批發市場銷售。主要還是因為多級批發市場因輻射范圍、品類范圍等原因被劃分為不同層級。比如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已經不局限國內,而是面向整個東亞。但這也導致了資源非效率浪費越發嚴重。
深陷社區團購爭議中的菜販,只是傳統生鮮物流體系的最下游,就算沒有社區團購,傳統菜市場模式也已經在轉型當中,絕大部分個體菜販也會消失。據智研咨詢數據顯示,2011-2016年之間,中國生鮮超市行業增速在不斷呈上升趨勢。同比增速也由2012年的7.1%增長至2016年的11.1%。生鮮超市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中間商,菜品直接從田間或者一級供應商發到門店。
03
買菜有兩大特點:高頻、隨機。大家每天都要吃飯,高頻就不用解釋了。隨機性也很好理解,想想你去超市買菜和點外賣的時候是不是很糾結?而大部分白領由于工作的原因,很難有時間買菜。
在社區團購出現之前,很多人要么是點外賣,要么就是提前一周在超市買好菜。再加上,傳統菜市場許多時候確實存在著臟亂差、缺斤少兩、“殺生”、“區別定價”等行為,讓許多年輕人很難接受傳統菜市場,這也是互聯網資本進入買菜市場的一個契機。所以,在補貼退潮以后,社區團購在退潮以后,針對白領延長產業鏈是一條不錯的賽道。
在傳統菜市場改革上,歐美也已經走出了不錯的發展道路,簡單來說就是“強化專業管理、追求食材品質、舉辦人文活動、加強線上宣傳等”吸引年輕一代重新回到菜市場。